[工作] <東京打工族>的美麗與哀愁

◎ 黃奕筑(2015秋,社三)

有穩定的工作才是正確的追求嗎?
找不到正職工作的人都是他們自己的錯?
勞動的價值該由什麼衡量?
飛特族的興起,真的自由嗎?
「飛特族」(Freeter)為日本創造的新詞,由英文的free(自由)與德文的arbeiter(工作者)組成,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為:「十五歲到三十四歲沒有固定工作,一直從事臨時工作,或靠打工來維持生計的年輕人」(黃菁菁,2004)。「東京打工族」描述的即是這群自由兼職工作者們的生活與想法。

飛特族緣起於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的經濟蕭條,企業雇人需求降低且轉型,使得許多年輕人無法順利找到終身雇用的工作,因而投身非典型工作行列;或是因為不願投身制式的職場文化,而選擇自由彈性的工作方式(梁玉芳、林昭慧,2003)。根據日本官方統計,約有400萬的飛特族(梁玉芳、林昭慧,2003),這些人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亮眼的文憑,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念而選擇或被迫選擇兼職工作。「東京打工族」紀錄了飛特族的生活:他們可能是廚師、快遞、銷售或櫃檯接待員等低技術的約聘人員,晚上可能睡在麥當勞、三溫暖或網咖,他們大多缺乏社會網絡,成為社會上的邊緣人;記錄了飛特族的哀愁:派遣員工所不具備的尊重與受到的排擠、隨時都會被取代的不安全感、無法排解而導致的自殺問題等;也紀錄了飛特族的團結:飛特族協會的抗議、發聲活動、組織提供的歸屬感、以及許多致力於推動飛特族權益的運動者等等。

也許有人認為飛特族只是一種個人選擇逃避社會現實的路徑,然而其所造成的後續問題包括了社會生產力的下降、間接影響降低生育率、以及老了之後的社會保險支出等(梁玉芳、林昭慧,2003),影響程度都是整個社會的層次。因此,這樣的現象不能不被重視。「飛特族」也許代表的正是一種轉型、一種未來新的可能工作方式,然而絕對不應該是被企業單方面剝削、被社會排擠遺忘的受害者。

這群社會上的邊緣人或許因為自己的價值選擇、或許因為制度的僵化被淘汰而成為了飛特族,然而他們所追求的也許僅僅只是最基本的溫飽、尊重與身分的認同。看看<東京打工族>,看看所謂飛特族的自由下無奈的真實。

參考資料

梁玉芳與林昭慧,2003。「Freeters 飛特族 我打工故我在」。6月22日,聯合報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news/nw23.htm

黃菁菁,2004。「三成日本企業徵才 對飛特族興趣缺缺」。7月4日,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4/n586609.htm

曾敏傑.賴柑羽,2014,「臺灣「飛特族」青年就業變遷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 146:1、99-100

Categories: [工作], 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 發表留言

文章分頁導航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