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

[教育] 赤皮仔自學團參訪後心得

◎ 蕭宏霖、鄭承庭、陳美岑(社四,2015春)

 

關於學生提問與自學團回答

承庭提問:「剛進來時後觀察到有些男孩子有染髮,有些女孩子似乎有刻意打扮,因此我想問在這個國中階段,是青少年最叛逆的時期,相對於一般體制學校,赤皮仔裡的孩子有沒有出現反抗或者對於身處這特別教育空間有些排斥?又孩子與小學時期結識的朋友互動時,有沒有不適應情況?」

鄭老師答:「為何你們都會認為這些孩子在外會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事實上,這些孩子日後就讀一般體制高中時,有時會獲得更大歡迎,在同儕相處中也極具影響力,適應得非常好。另外孩子們都是非常主動並樂於參與赤皮仔課程,簡單說,是他們自己想進來的。的確有些孩子染髮,想要更突顯己身外表,有些女生會趁下課時間集合一起練習化妝,我覺得這非常好,也是一種另類學習。」

從鄭老師的回答中,我發現赤皮仔能夠成功經營的原因,必與教師們的樂觀心態有一定程度相關。並不是說我個人反對學生在國中這時期染髮或化妝,但我相信社會大眾會對於染髮、化妝的國中生貼上壞學生的標籤,但在赤皮仔裡,不僅是脫離一般教育體制的框架,同時也排除一般世俗的認知及有色眼光,在這裡所有行為能夠超越好壞的界定,一切都是社會化前的學習,沒有處罰,學生得以擁有極大的自主彈性,這很難得可貴。

另外在後續其他學生與鄭老師的問答中,能體會到鄭老師對於赤皮仔的學生有非常正向的態度,幾乎每名學生都是沒有缺點的,或者於對話、書寫方面有缺陷但在其他領域卻是個天才。這符合人本教育的理念,強調每個人不同的發展與價值,每個人都是凡人,也都是超人。
最後,思考鄭老師的反問「為何你們都會認為這些孩子在外會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也許是我們身於一般教育體制,早已被世俗規範緊緊套牢,限制我們的發展與嘗試,卻仍抱持主流優越意識而沾沾自喜,此次參訪真有井底之蛙以蠡測海之感觸。

師資網絡的討論

關於赤皮仔的師資,鄭老師向我們描述她的教師們都有優秀的專長領域。若是一個一般體制的國中班級的專任教師中有兩至三個是赤皮仔教師那樣子的經歷的話,就可以稱作是夢幻組合了。「全部」都有這樣的經歷:大多是留學歸國或是國內優秀院校的碩博生。要想像,體制內學校要能聘用這樣的教師需要耗費多少檯面下的及隱性的成本?比如說我們將中研院的人材置於國中教室上課,而他們下課時間則為了學童們備課。所以因此他們實際上比夢幻還要更夢幻,但不夢幻的部分在於,他們都是真的,他們不是遙不可及的想像,而是真實的存在。

要招募這樣的一群教師,在目前一般體制中是行不通的,它能在自學團中實現,是鄭老師依其有力的社會網絡所形成的。這似乎代表著,要能不在綁手綁腳的現實世界裡玩別人的規則,你不能只是要有錢而已,你還要夠有人脈,更遑論鄭老師提到,一半的學生從前就就讀於實小,哪些背景的人能就讀實小?哪些人又能順利的發現赤皮仔的招生資訊並順利入學?我甚至也能想像到住在教育學家群聚的社區裡,家長自有小孩來會得到什麼樣別人無法獲得的資源及資訊。學生家長有力的經濟資本是我對自學團的第一印象。依靠社會資本入學就讀及尋找師資則是我們的第二印象。

看起來我們是在批判這樣子的自學團是階級複製的培養皿,沒錯,但從正面的角度上來看,我認為這樣的師資對學童的幫助很大。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我們社會整體也應該能有優秀的師資,又如芬蘭教育體制中,中小學教師皆由相當優秀的師範體系人材擔當。而與其仰賴教師們本身的專業領域知識,教師的角色在協助孩童在中小學人格形成的階段中更為重要。

自學團的課程設計

赤皮仔自學團在課程設計上非常的多元,與一般體制的國中課程大相逕庭。每日的學科課程只有半天,而且是由老師決定教材,並不會完全被體制內的學科課程侷限。有趣的是如果學生自己想要學習或做實驗,也能夠很自由的跟老師溝通,並且想辦法完成實驗。例如我們在參訪的過程中,學生就與鄭老師討論上次他們實驗後留下的灰燼應該要如何處理。下午的課程非常多樣化,有雜誌編輯、表演藝術、桌遊設計…等課程,孩子能夠在專業領域上面提前實習,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從培養興趣到結合專業知識,最後幫助孩子與業界合作,使孩子在國高中時期就成為業界的一份子。鄭老師就舉例自學團中有一個孩子因為喜歡藝術設計,因而得到與業界合作的機會。赤皮仔從來不是以升學、第一志願為導向,而是希望學生在課程學習當中親自去探索喜愛的科目、興趣和專長。

除了學科與各樣專業領域課程外,自學團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課」。自學團非常注重學生自動自發進行環境整潔,並且強調學生的生活自理技巧。從早上課程開始之前,自學團的學生就要團隊合作決定中午菜色、進行洗菜動作,到了中午就開始進行料理,並且完成清潔及善後。「生活就是教育」是自學團帶給孩子的重大理念,讓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學習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而且在自理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團隊合作,讓他們在這樣自然的環境下自動與人溝通協調,藉由合作發現自己的優點及學習包容,這是在一般體制內學校難以教導的價值觀。因為體制內學校教導學生的重點在於課業,有些時候甚至為了考試而犧牲打掃時間,長久下來學生的眼裡只有考試和讀書,造成現代很多學生的基本生活常識和技能都不足。縱使他們日後成為知識菁英,但是卻是生活白癡,社交技能上面也可能因為過於注重學業而缺乏社交技巧,無法真正融入整體社會。

但是在參訪過程,旁聽一陣他們上課的情形後,發現上課的情形並非如我想像。例如他們英文課,我發現老師給予的聽力練習速度很快,有許多學生似乎跟不上,練習結束時感覺學生仍然帶著許多疑問,而老師似乎也沒有給予答案的解釋;另一堂似乎是美術課的課堂上,發現學生因為太開心,同學間互相打鬧嘻笑起來。在這樣強調自主學習並且能夠自由發表想法的自學團當中,要如何教導學生在”適當時機”發表,明白發表言論的界線還有如何尊重其他在上課的同學,是我觀察到覺得自學團可以加強的部分。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教育] 多元入學VS. 聯考時代:自由與升學主義大車拚?

@鄭子琳

受訪者:永平高中 張嘉惠老師

 

Q1:在聯考時代和多元入學時期,教學生活的情形為何?有何不同?(如學生學習情形、教學情況等)

以前在聯考的時代,似乎比較單純,唯一的目標就是考試,把成績拉高,雖然壓力很大,但目標也比較明確、一致,可是一決勝負的壓抑性實在太大了,學生的決定權很少,不擅長考試的學生來讀高中,在追求考上大學的氛圍下學習,擅長考試的同學也不見得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後來的多元入學,很多時候學生面臨選擇申請或指考的抉擇,由於選擇多,因此困難也多,這並不是倒退路,也是選擇多的好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學生有機會決定自己想要的,但是高中生這階段其實性向還未定,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提供諮詢,尤其申請的校系很少很重要,必須斤斤計較,很大一部份也受限於成績。

另外,我覺得班上到最後形成「申請」、「考試」兩派,已經有學校念的同學心很難定下來,決定考試的同學也必須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最後的階段,上課已經不像是在學習了,就是不斷的在在考試上追求分數,選擇申請的同學,則不外乎就是做好備審資料,不斷練習面試時的應對。

學生活動方面,基本上從高一到高三一直還是升學為主,但高一高二時有同學很認真的參與社團活動、到高三他們也有收心,雖然可能本來就不是擅長考試的學生,也無法評估之前比較不認真,對他們最後的考試結果有沒有影響,但他們普遍都有豐富的高中生活回憶。老師的教學從一、二年級的基本教學,到最後的不斷複習,訓練,學習的最後階段,就是不斷地在考試上複習與練習,當然,學校也會規畫一些模擬面試的演練。

 

Q2:那您覺得在教學內容與品質上的變化為何?

我覺得準備考試的方面上在聯考與多元入學上沒有根本性的差異,教學還是以考試內容為主,品質的話,就我而言,會想辦法在上課時融入一些比較生活化的東西,盡量提升學生的興趣,但還是沒有脫離考試。

 

Q3:請問就您的觀察,社經背景或城鄉差距的優劣對於學生的影響為何?

我大部分只能就班上的情況來看,在聯考時代,很多成績好的同學社經地位也是不錯的,不太擔心他們的出路,而比較弱勢的學生,需要透過更多的努力來彌彌先天不足的資源,這點和多元入學是差不多的,可能是新北市學校的關係吧,同學沒有很明顯的社經背景差異,城鄉差距應該還是要從不同的學校觀察之。

 

Q4:對於未來教育的變革有何方向性或具體面向的看法?

希望學生能夠真的學到東西,不是知識而更像是能力,具體的做法在教學面上努力提升綜合能力的訓練培養,減少形式化的考試,至於在考試的制度設計公平性上,我覺得考試的存在就不是一件公平的事,至於如何降低不公平,可能要真的針對弱勢來擬對策,不然齊頭式的平等不夠,可是制度也很難設計完美,所以也許在教學面上,更開放多元來弭平差異吧。

Categories: 考試, [教育], 升學主義,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教育] 教育現況的問題討論

@莊詠晴(2015春)

▲採訪對象:OO高中董老師

訪談內容:

 

Q1.一方面想請您分享一下個人的受教育經驗(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另一方面想想請您評論目前中學教育品質?從過去到現在什麼改變?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