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一千次晚安>之觀後心得

◎ 許淑翔(社學二)(2015秋)

  片頭一開始就是一場讓人不寒而慄的儀式,一群表情肅穆的人圍著一個躺在墓穴裡的女生旁念阿拉伯經文,接著經過沐浴、更衣,然後將一整排厚重的炸藥綑綁在她稚嫩的身軀上,再一一跟親人道別,最後懷著忐忑的心情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光是這開頭,就已經帶給我沉重的感覺,反思為什麼信伊斯蘭教的阿拉伯要有自殺炸彈客的存在?為什麼自殺炸彈客都是年輕人?且是年輕女性?攝影者為什麼又能如此鎮靜的拍完這一切?

  (以下有雷,慎入)

  女主角是一位戰地記者,負責到一些混亂,且是被這世界遺忘的角落,拍攝照片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知道此地正發生的情況。這個工作充滿生命危險,必須出入混亂危險場所,這個工作除了有生命危險很難勝任之外,還必須承受世人對這項工作具備「冷淡旁觀」的態度之批評,輿論的壓力之大,有時候甚至讓人無法承受而選擇自殺。戰地攝影的道德與人性議題該如何權衡?當女主角拿著相機面對著即將赴死的自殺炸彈客,她如何按捺內心的衝擊而能夠絲毫不為所動地客觀記錄?當女主角終究難擋人性的脆弱,而間接影響了炸彈任務的執行,甚至造成與原本計畫不同程度的死傷,她又如何面對往後自我內心的陰影?她強烈關注世界各個衝突地區正在發生的事件,並且希望透過她的攝影作品,如實的讓世上每個人在幸福地享用早餐時,都因大受震撼而有不一樣的反思與行動。如果女主角會因世人對世間災難的冷漠而感到憤怒不平,又怎麼能夠面對自己家人對這些事件的視而不見而安然處之?當她每次從戰地回到家中,就好像暫時逃進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卻也注定了她不用多久又將逃離這個偏安的角落,再次飛去遙遠國度擁抱真實的世界。

  電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大女兒憤怒地拿著相機對著母親,毫不留情地以一連串快門拍攝母親潸然落下的淚水,那是女兒對母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殘酷的手段。回到家之後,面對的未必是家人的支持,而是要想辦法說服、紓解家人對這份工作無法體諒的心情,甚至造成家庭支離破碎。片中女主角與家人多方發生爭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小孩與丈夫總是害怕與媽媽(妻子)每一次的道別將會成為最後一面。然而,這項工作雖然十分艱鉅,但是卻也十分重要,正因為這些地方貧窮、混亂不堪容易被世界忽略,反而更需要有人去揭發這些事情,這些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對全世界沒有任何影響力;相反的,它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對我們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不同工作總有不同的難處,必須面臨不同的困境,然而有些職業卻必須付出更多的風險,戰地記者就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女主角的女兒從一開始的不諒解演變成最後的體諒,這讓女主角多了份安心,而決定再次前往未完成的拍攝,但是,片尾時女主角又回到自殺炸彈客的行前儀式,她卻發現她的心境不再一樣了,她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冷靜的旁觀一切,內心情緒翻騰,希望有人可以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女主角片尾癱軟的坐在地上,人性與專業在內心糾結拉扯著。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十分沉重,我不斷地反思片中各個意涵與情境,在第三世界或戰亂地方工作,面對的不僅是生活環境的艱苦與髒亂,異地的文化、技術、態度上的差異,更可怕的是還有生命危險,包括被人殺死、得疾病,甚至女性記者容易被綁架及強姦。這類工作一方面大部分的保險公司拒絕承保,另一方面派遣機構也會要求在執行任務前必須簽切結書,甚至預立遺囑。而面對這些犧牲自我安危的記者,當他們身受危難時,所需要的人道關懷卻可能難以實現。除卻健康、生命的安危考量,工作者於災難區執行任務的心理壓力,幾乎是幾近筋疲力竭,身為記者,有可能必須眼睜睜看著 10 歲的女童被指派為自殺炸彈客,卻只能冷靜旁觀的記錄拍攝;又或者,戰地醫生因為藥物補給的短缺,而必須決定病人中誰值得治療、誰必須等死,面對這些事情的心理壓力可不容小覷。然而,但是這項工作偏偏又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他們,如何喚起我們的注意?如何揭開我們自以為的假象?雖然看完此片心情十分沉重,卻讓我反思了很多,並且更加了解這項工作的難處與重要性,發自內心的對這項工作感到敬佩與感慨,這部片著實引人深省。

參考資料:阿富汗10歲女孩被迫成為炸彈客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1515

Categories: [電影欣賞] | 發表留言

文章分頁導航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