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工作] 非典型就業─以高教體系為例

◎ 顏瑞瑩(2015秋,財政四)

 

非典型就業的定義是指有雇主的「專任/全時薪資的正式就業人員」以外的工作者,非專任薪資之工作即為非典型僱用型態。非典型就業人員並無受到勞工法規的保護。(楊通軒,2005)在唯有讀書高的普世價值下,博士學歷應是就業能力的保證,研究所畢業後必然受雇於國內公私立大學,以教學、研究為業,算是個穩定、高薪的工作。然而,近年來高教體系開始出現非典型就業的情況,許多博士生畢業後,無法找到專任教師的職位,只好先找兼任教師或專案教師的職缺賺取鐘點費,成為所謂的「流浪博士」,但由於兼任教師的身分,薪資福利不能與專任教師相較,每月薪資更可能不及大學新鮮人的起薪。

 

根據教育部人事處公告:公立大專校院兼任教師鐘點費支給標準:日間部分教授925元、副教授795元、助理教授735元及講師670元;夜間部分教授965元、副教授825元、助理教授775元及講師715元,將自103年8月1日起實施。(教育部人事處,2014)假若以專任助理教授每月6萬元薪資計算,日間部講師每月工作89.5小時,相當於每周工作22小時,以每門課三小時計算,必須上滿七到八門課,若是以每門課兩小時計算,更是要上滿十一門課,才可能賺取和專任助理教授相同的薪資。(許舒銘、李佩蓮,2015)

 

有別於兼任教師的情況,專任教師一個學期大約開設三到五門課、定期發表學術著作、參與政府部門會議等,即可賺取五到十萬不等的薪資加上公職人員的法定福利。對兼任教師而言,只是想賺取與專任助理教授相同的薪資何其困難,又怎可能以兼任身分在一個學校開滿八堂課,因此只好冒著可能連薪資都不及交通費的風險,在全臺各校各系找尋兼任開課的機會。

 

造成此現象主要歸因於臺灣高教體系的教育制度及財政體質

臺灣於民國85年實行高教鬆綁,廣設大學及研究所,讓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姜得勝,2014)然而,臺灣傳統讀書高的價值觀,使多數學生流向高教體系,並追求研究所學歷,加上因教改失誤而形成過度林立私立大學的現象,導致造成「碩博士生滿街跑」的情形。然而,當博士生供給大過需求時,將產生上述非典型就業的情況,欲從事教職的博士生無法進入逐漸飽和的高教體系,只好轉而投入兼職教師,以鐘點費計算薪資,寒暑假不支薪,且無法享有公職人員福利。過去曾與某系教授(匿名)談論高教體系的現況,教授表示,目前許多學校大多聘請具有英美博士背景的師資,臺灣博士畢業生很難找到國立大學專任教師的工作,大多都要從私立大學或是從兼任教師做起,累積年資才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但臺灣博士畢業生的能力不一定比留英留美的博士生差,就只是因為學校不同,待遇跟著大不同。

 

學校的財政體質也影響著非典型就業是否存在高教體系,今年共有23所大專院校向教育部申請調漲大學部學雜費,引來許多學生不滿,全國家長團結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堅決反對調漲大學學費,批評政府不能因高教過度擴張的錯誤政策,導致學校經營困難,向學生伸手要錢。(胡清暉,2015)

根據cheers雜誌統計,美國公立大學一學年學費平均在臺幣37至57萬元之間,私立大學則是在臺幣60至100萬元間,英國一學年平均約臺幣42至48萬元間(因科系而異),加拿大一學年平均約臺幣7.7至37.4萬元間,澳洲一學年平均為38至50萬元(吳凱琳,2011)。反觀臺灣國立大學一學年學費約在5萬元左右,私立大學一學年約為10萬元不等,與各國學費相比,臺灣學費相對便宜許多,但因教育部補助各大專院校的經費有限,學校為籌經費,除調漲學生的學費外,只好在各項支出省吃儉用,專任教師聘僱成為無妄之災。站在學校的立場,聘任一個專任助理教授要付出每月6萬元薪資,加上勞退提撥等等的支出,但聘任一個講師或是兼任教師只要以鐘點費計算,而且不用給予公職人員的福利,在不論及教育品質下,聘任兼任教師是一項划算的投資,讓各系擁有授課師資,也可以節省經費,因此使學校更願意聘雇短期兼任教師,而非專任助理教授,導致博士畢業生更找不到專任助理教授的職缺,而是到各學校擔任兼任教師。

 

其他因素如少子化,讓學校減少聘任新進教師的需求,都可能減少博士畢業生從事教職的機會。過去二、三十年前,高教體系尚未鬆綁,鮮少人有大學或研究所學歷,加上學校財政體質不如現今不穩定,也沒有少子化的問題,碩博士學歷幾乎都是專任助理教授的就業保證,在業界也是人人搶著要的人才,如今教改促使高教體系出現非典型就業的問題,將使大學教育品質不齊或是國內研究所招不到博士生的窘境。當系所師資多為兼任教師時,可能產生兼任教師無法常駐一個學校,給予學生長時間的指導,且因長時間奔波兼課,無法固定產出學術論文,難以精進自身的研究領域,長遠而言,教育品質將無法穩定上升,使得學生不願意進入該系所,學校更難以籌措經費,更想招募鐘點講師,形成惡性循環。另外,當國內博士學歷不再是投入高教教職的保證時,學生將不願意進修博士班,轉而以碩士學歷進入職場,國內博士班將乏人問津,如此將讓學校減少學費收入或是減少各系師資編制等問題。

 

近年來非典型就業存在高教體系的問題常受學者或是媒體關注,過去國內碩博士學歷是投入高教體系的優勢,近期卻成為尋找專任教師職缺的劣勢,現階段教改錯誤及少子化問題無法立即改善,但學校財政體質是可以藉由開拓財源改善,如增加校內停車費或是出租校內場地等,讓學校有足夠的經費聘請各領域的專任教師,降低師生比,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完整地接受到專任教師的指導及協助,提升教育品質,才能讓更多學生願意進入該學校,才有更多財源精進教育品質,減少高教體系非典型就業的情勢。

 

參考文獻(部分文獻網址過長,將以google縮網址後呈現)

  1. 楊通軒(2005),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goo.gl/G1CXUa,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2. 教育部人事處(2014),行政院核定調整公立大專校院兼任教師鐘點費支給標準,中華民國教育部網站,網址:http://goo.gl/0yBRL1,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3. 姜得勝(2014),超越台灣教改亂象的新思維──以「廣設大學」為鏡,月旦法學知識庫,網站: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401814,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4. 許舒銘、李佩蓮(2015),國立大學博士流浪全台5校教書月入僅31K,東森新聞網,網站: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019/582496.htm,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5. 胡清暉(2015),9大學學雜費調漲 500至1300元,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s://goo.gl/2DXlgG,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6. 吳凱琳(2011),各國學費比一比,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網址:http://goo.gl/ph9M1S,取用日期:2015年10月27日。
Categories: [工作], 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 發表留言

[工作] <東京打工族>的美麗與哀愁

◎ 黃奕筑(2015秋,社三)

有穩定的工作才是正確的追求嗎?
找不到正職工作的人都是他們自己的錯?
勞動的價值該由什麼衡量?
飛特族的興起,真的自由嗎?
「飛特族」(Freeter)為日本創造的新詞,由英文的free(自由)與德文的arbeiter(工作者)組成,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為:「十五歲到三十四歲沒有固定工作,一直從事臨時工作,或靠打工來維持生計的年輕人」(黃菁菁,2004)。「東京打工族」描述的即是這群自由兼職工作者們的生活與想法。

飛特族緣起於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的經濟蕭條,企業雇人需求降低且轉型,使得許多年輕人無法順利找到終身雇用的工作,因而投身非典型工作行列;或是因為不願投身制式的職場文化,而選擇自由彈性的工作方式(梁玉芳、林昭慧,2003)。根據日本官方統計,約有400萬的飛特族(梁玉芳、林昭慧,2003),這些人大部分沒有一技之長、亮眼的文憑,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念而選擇或被迫選擇兼職工作。「東京打工族」紀錄了飛特族的生活:他們可能是廚師、快遞、銷售或櫃檯接待員等低技術的約聘人員,晚上可能睡在麥當勞、三溫暖或網咖,他們大多缺乏社會網絡,成為社會上的邊緣人;記錄了飛特族的哀愁:派遣員工所不具備的尊重與受到的排擠、隨時都會被取代的不安全感、無法排解而導致的自殺問題等;也紀錄了飛特族的團結:飛特族協會的抗議、發聲活動、組織提供的歸屬感、以及許多致力於推動飛特族權益的運動者等等。

也許有人認為飛特族只是一種個人選擇逃避社會現實的路徑,然而其所造成的後續問題包括了社會生產力的下降、間接影響降低生育率、以及老了之後的社會保險支出等(梁玉芳、林昭慧,2003),影響程度都是整個社會的層次。因此,這樣的現象不能不被重視。「飛特族」也許代表的正是一種轉型、一種未來新的可能工作方式,然而絕對不應該是被企業單方面剝削、被社會排擠遺忘的受害者。

這群社會上的邊緣人或許因為自己的價值選擇、或許因為制度的僵化被淘汰而成為了飛特族,然而他們所追求的也許僅僅只是最基本的溫飽、尊重與身分的認同。看看<東京打工族>,看看所謂飛特族的自由下無奈的真實。

參考資料

梁玉芳與林昭慧,2003。「Freeters 飛特族 我打工故我在」。6月22日,聯合報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news/nw23.htm

黃菁菁,2004。「三成日本企業徵才 對飛特族興趣缺缺」。7月4日,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4/n586609.htm

曾敏傑.賴柑羽,2014,「臺灣「飛特族」青年就業變遷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 146:1、99-100

Categories: [工作], 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 發表留言

[工作]東京打工族(TOKYO FREETER)的哀與愁

◎ 池姵儀 (2013秋)

飛特族,Freeter,是由英文Free(自由)加上德文arbeiter(工作者),所組成的字彙。指的是依靠打工維生的一群人。在198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經濟泡沫化,有越來越多被稱為「飛特族」的年輕人,她們大多無一技之長,只能靠薪資低廉的零工維生,被視為社會的失敗者。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工作], 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 發表留言

[工作]做一個非典型的青年人

◎汪佳 (2013秋)

由於日本特殊的歷史原因,二戰之後,青年人們都齊心協力奮起直追,共同趕超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也興起了我們熟悉的日本管理模式,那個時候日本很多公司都採用了終生雇傭制,這樣勞資雙方有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平衡的交換,於是在勞資關係比較和諧的基礎上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但是好景不長,在經濟迅速發展之後,下一代的年輕人在父母的庇護之下更加舒適地成長,於是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建立精神財富。看着父母每天“勉强しています”,兢兢业业的工作,从小在宽松环境中成长的他们试图去追求更加自由的生活,追求精神上更高的境界。這樣而掀起一股“反叛,自由”的正面時髦的潮流。可以時代的車輪繼續向前,沒想到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慢慢使得終身雇傭制真的慢慢向臨時,兼職,短期的形式轉變,於是這個潮流貴族的人口基數不斷變大,從貴族降階成了無所事事的飛特族。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工作], 彈性化與非典型就業 |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