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十二月 2015

[工作] 移民政策的意外效果:華人餐館的霸業

◎謝孟福(社學四)(2015秋)

  人們追尋資源的腳步從未止歇,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為求生存,人們總是會盡一切所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從古老的非洲大陸到全世界,一塊土地上的居民們因為戰爭、通商、聯姻等因素移出或移入。有時因為緊張的競爭關係,依照語言或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往往自動將人群劃分為我群與他者,他者受到汙名化卻又無處不在,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帶來衝突與發展。他者如同過街老鼠,和移居社會居民競爭資源的同時,又對自己原生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泰籍、印尼籍、越南籍、菲律賓籍移工紛紛成為台灣營造業、私人看護主力,又或是所謂「印尼、越南新娘」成為小吃店老闆的同時,我們是否仔細思考過現存移民法規/政策所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果?從華人20世紀初期在美國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今日的台灣對於他者(從移工到陸客觀光政策)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美國學者Heather R.Lee在她發表於Scholars Strategy Network網站上的文章 談到她近期研究的發現,透過「檔案資料的研究與分析歷史統計數據」(Lee,2015)去解釋19世紀末的美國排華政策,為何反倒促進了華人餐館的興起。

  談到美國排華政策,或許要從加州淘金熱開始講起,大部分落腳在美國的華裔移工最初是抓住了加州淘金熱的機會來到美國,和許多在台灣發生的移工故事一樣,賺錢然後寄回家鄉。但是好景不常,在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之下,美國人當然認為肥水不落外人田,迅速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試圖禁止中國人入境,當然,聰明的中國人立刻抓住了法規的漏洞,透過集資設立餐廳、輪流擔任餐廳的投資者,來取得資格。

  當然,表面上中國餐飲業在美國蓬勃發展,仍然改變不了其屬於中低階層工作的事實,除了主要的投資者之外,依親來工作的移工們,生活非常辛苦,薪資只有全國平均的三分之一,還常常被自己人壓榨,「沒有自由、賺太少、而且還得承受不佳的健康狀態」(Lee,2015)。但比起人口爆炸又落後的中國,總是好得多,想一想,也就咬牙撐著過去了。這樣一來一往之間,這些移工們不僅為美國帶來豐沛的勞動力,也為在遙遠中國南方的家人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提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項政策/法規的制定有可能會造成和其本意相違的結果,在訂定公共政策的時候,政策制定者不可意氣用事,處處依循民眾,除了應該徵詢專業人員的意見之外,也要和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人群溝通。台灣在移工政策方面的努力實在遠遠不足,目前不論是移工或新住民,政府都未提供足夠的溝通管道(例如司法方面的通譯人才,嚴重不足到往往還需要志工擔任),這就造成剝削問題以及移工和台灣社會的摩擦,因此現階段台灣除了應該檢討移民政策之外,也應該增進和移工/新住民的溝通。

  參考資料

  Heather R. Lee’s research on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n America discussed in Gillian B. White, “Explaining Chinese Restaurants, Korean Dry Cleaning, and Indian Motels," The Atlantic, October 2, 2015.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好用資源], [工作], 勞動力流動 | 發表留言

[工作] <一千次晚安>之觀後心得

◎ 許淑翔(社學二)(2015秋)

  片頭一開始就是一場讓人不寒而慄的儀式,一群表情肅穆的人圍著一個躺在墓穴裡的女生旁念阿拉伯經文,接著經過沐浴、更衣,然後將一整排厚重的炸藥綑綁在她稚嫩的身軀上,再一一跟親人道別,最後懷著忐忑的心情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光是這開頭,就已經帶給我沉重的感覺,反思為什麼信伊斯蘭教的阿拉伯要有自殺炸彈客的存在?為什麼自殺炸彈客都是年輕人?且是年輕女性?攝影者為什麼又能如此鎮靜的拍完這一切?

  (以下有雷,慎入)

  女主角是一位戰地記者,負責到一些混亂,且是被這世界遺忘的角落,拍攝照片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知道此地正發生的情況。這個工作充滿生命危險,必須出入混亂危險場所,這個工作除了有生命危險很難勝任之外,還必須承受世人對這項工作具備「冷淡旁觀」的態度之批評,輿論的壓力之大,有時候甚至讓人無法承受而選擇自殺。戰地攝影的道德與人性議題該如何權衡?當女主角拿著相機面對著即將赴死的自殺炸彈客,她如何按捺內心的衝擊而能夠絲毫不為所動地客觀記錄?當女主角終究難擋人性的脆弱,而間接影響了炸彈任務的執行,甚至造成與原本計畫不同程度的死傷,她又如何面對往後自我內心的陰影?她強烈關注世界各個衝突地區正在發生的事件,並且希望透過她的攝影作品,如實的讓世上每個人在幸福地享用早餐時,都因大受震撼而有不一樣的反思與行動。如果女主角會因世人對世間災難的冷漠而感到憤怒不平,又怎麼能夠面對自己家人對這些事件的視而不見而安然處之?當她每次從戰地回到家中,就好像暫時逃進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卻也注定了她不用多久又將逃離這個偏安的角落,再次飛去遙遠國度擁抱真實的世界。

  電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大女兒憤怒地拿著相機對著母親,毫不留情地以一連串快門拍攝母親潸然落下的淚水,那是女兒對母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殘酷的手段。回到家之後,面對的未必是家人的支持,而是要想辦法說服、紓解家人對這份工作無法體諒的心情,甚至造成家庭支離破碎。片中女主角與家人多方發生爭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小孩與丈夫總是害怕與媽媽(妻子)每一次的道別將會成為最後一面。然而,這項工作雖然十分艱鉅,但是卻也十分重要,正因為這些地方貧窮、混亂不堪容易被世界忽略,反而更需要有人去揭發這些事情,這些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對全世界沒有任何影響力;相反的,它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對我們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不同工作總有不同的難處,必須面臨不同的困境,然而有些職業卻必須付出更多的風險,戰地記者就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女主角的女兒從一開始的不諒解演變成最後的體諒,這讓女主角多了份安心,而決定再次前往未完成的拍攝,但是,片尾時女主角又回到自殺炸彈客的行前儀式,她卻發現她的心境不再一樣了,她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冷靜的旁觀一切,內心情緒翻騰,希望有人可以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女主角片尾癱軟的坐在地上,人性與專業在內心糾結拉扯著。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覺得十分沉重,我不斷地反思片中各個意涵與情境,在第三世界或戰亂地方工作,面對的不僅是生活環境的艱苦與髒亂,異地的文化、技術、態度上的差異,更可怕的是還有生命危險,包括被人殺死、得疾病,甚至女性記者容易被綁架及強姦。這類工作一方面大部分的保險公司拒絕承保,另一方面派遣機構也會要求在執行任務前必須簽切結書,甚至預立遺囑。而面對這些犧牲自我安危的記者,當他們身受危難時,所需要的人道關懷卻可能難以實現。除卻健康、生命的安危考量,工作者於災難區執行任務的心理壓力,幾乎是幾近筋疲力竭,身為記者,有可能必須眼睜睜看著 10 歲的女童被指派為自殺炸彈客,卻只能冷靜旁觀的記錄拍攝;又或者,戰地醫生因為藥物補給的短缺,而必須決定病人中誰值得治療、誰必須等死,面對這些事情的心理壓力可不容小覷。然而,但是這項工作偏偏又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他們,如何喚起我們的注意?如何揭開我們自以為的假象?雖然看完此片心情十分沉重,卻讓我反思了很多,並且更加了解這項工作的難處與重要性,發自內心的對這項工作感到敬佩與感慨,這部片著實引人深省。

參考資料:阿富汗10歲女孩被迫成為炸彈客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1515

Categories: [電影欣賞] |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