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

[工作] 移民政策的意外效果:華人餐館的霸業

◎謝孟福(社學四)(2015秋)

  人們追尋資源的腳步從未止歇,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為求生存,人們總是會盡一切所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從古老的非洲大陸到全世界,一塊土地上的居民們因為戰爭、通商、聯姻等因素移出或移入。有時因為緊張的競爭關係,依照語言或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往往自動將人群劃分為我群與他者,他者受到汙名化卻又無處不在,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帶來衝突與發展。他者如同過街老鼠,和移居社會居民競爭資源的同時,又對自己原生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泰籍、印尼籍、越南籍、菲律賓籍移工紛紛成為台灣營造業、私人看護主力,又或是所謂「印尼、越南新娘」成為小吃店老闆的同時,我們是否仔細思考過現存移民法規/政策所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果?從華人20世紀初期在美國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今日的台灣對於他者(從移工到陸客觀光政策)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美國學者Heather R.Lee在她發表於Scholars Strategy Network網站上的文章 談到她近期研究的發現,透過「檔案資料的研究與分析歷史統計數據」(Lee,2015)去解釋19世紀末的美國排華政策,為何反倒促進了華人餐館的興起。

  談到美國排華政策,或許要從加州淘金熱開始講起,大部分落腳在美國的華裔移工最初是抓住了加州淘金熱的機會來到美國,和許多在台灣發生的移工故事一樣,賺錢然後寄回家鄉。但是好景不常,在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之下,美國人當然認為肥水不落外人田,迅速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試圖禁止中國人入境,當然,聰明的中國人立刻抓住了法規的漏洞,透過集資設立餐廳、輪流擔任餐廳的投資者,來取得資格。

  當然,表面上中國餐飲業在美國蓬勃發展,仍然改變不了其屬於中低階層工作的事實,除了主要的投資者之外,依親來工作的移工們,生活非常辛苦,薪資只有全國平均的三分之一,還常常被自己人壓榨,「沒有自由、賺太少、而且還得承受不佳的健康狀態」(Lee,2015)。但比起人口爆炸又落後的中國,總是好得多,想一想,也就咬牙撐著過去了。這樣一來一往之間,這些移工們不僅為美國帶來豐沛的勞動力,也為在遙遠中國南方的家人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提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項政策/法規的制定有可能會造成和其本意相違的結果,在訂定公共政策的時候,政策制定者不可意氣用事,處處依循民眾,除了應該徵詢專業人員的意見之外,也要和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人群溝通。台灣在移工政策方面的努力實在遠遠不足,目前不論是移工或新住民,政府都未提供足夠的溝通管道(例如司法方面的通譯人才,嚴重不足到往往還需要志工擔任),這就造成剝削問題以及移工和台灣社會的摩擦,因此現階段台灣除了應該檢討移民政策之外,也應該增進和移工/新住民的溝通。

  參考資料

  Heather R. Lee’s research on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n America discussed in Gillian B. White, “Explaining Chinese Restaurants, Korean Dry Cleaning, and Indian Motels," The Atlantic, October 2, 2015.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好用資源], [工作], 勞動力流動 |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