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工作] 移民政策的意外效果:華人餐館的霸業

◎謝孟福(社學四)(2015秋)

  人們追尋資源的腳步從未止歇,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為求生存,人們總是會盡一切所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從古老的非洲大陸到全世界,一塊土地上的居民們因為戰爭、通商、聯姻等因素移出或移入。有時因為緊張的競爭關係,依照語言或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往往自動將人群劃分為我群與他者,他者受到汙名化卻又無處不在,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帶來衝突與發展。他者如同過街老鼠,和移居社會居民競爭資源的同時,又對自己原生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泰籍、印尼籍、越南籍、菲律賓籍移工紛紛成為台灣營造業、私人看護主力,又或是所謂「印尼、越南新娘」成為小吃店老闆的同時,我們是否仔細思考過現存移民法規/政策所帶來的正面/負面效果?從華人20世紀初期在美國的經歷,或許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今日的台灣對於他者(從移工到陸客觀光政策)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美國學者Heather R.Lee在她發表於Scholars Strategy Network網站上的文章 談到她近期研究的發現,透過「檔案資料的研究與分析歷史統計數據」(Lee,2015)去解釋19世紀末的美國排華政策,為何反倒促進了華人餐館的興起。

  談到美國排華政策,或許要從加州淘金熱開始講起,大部分落腳在美國的華裔移工最初是抓住了加州淘金熱的機會來到美國,和許多在台灣發生的移工故事一樣,賺錢然後寄回家鄉。但是好景不常,在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之下,美國人當然認為肥水不落外人田,迅速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試圖禁止中國人入境,當然,聰明的中國人立刻抓住了法規的漏洞,透過集資設立餐廳、輪流擔任餐廳的投資者,來取得資格。

  當然,表面上中國餐飲業在美國蓬勃發展,仍然改變不了其屬於中低階層工作的事實,除了主要的投資者之外,依親來工作的移工們,生活非常辛苦,薪資只有全國平均的三分之一,還常常被自己人壓榨,「沒有自由、賺太少、而且還得承受不佳的健康狀態」(Lee,2015)。但比起人口爆炸又落後的中國,總是好得多,想一想,也就咬牙撐著過去了。這樣一來一往之間,這些移工們不僅為美國帶來豐沛的勞動力,也為在遙遠中國南方的家人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提升。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項政策/法規的制定有可能會造成和其本意相違的結果,在訂定公共政策的時候,政策制定者不可意氣用事,處處依循民眾,除了應該徵詢專業人員的意見之外,也要和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人群溝通。台灣在移工政策方面的努力實在遠遠不足,目前不論是移工或新住民,政府都未提供足夠的溝通管道(例如司法方面的通譯人才,嚴重不足到往往還需要志工擔任),這就造成剝削問題以及移工和台灣社會的摩擦,因此現階段台灣除了應該檢討移民政策之外,也應該增進和移工/新住民的溝通。

  參考資料

  Heather R. Lee’s research on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n America discussed in Gillian B. White, “Explaining Chinese Restaurants, Korean Dry Cleaning, and Indian Motels," The Atlantic, October 2, 2015.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好用資源], [工作], 勞動力流動 | 發表留言

[工作] 香港印刷業的「起」與「落」

◎ 馬莉婷(香港交換生社四,2015秋)

印刷業,在香港一度被稱為「香港三大支柱行業」之一。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及全球化的衝擊下,現在的香港印刷業也受其影響,產生了結構性變化。電子化及產業外移,令印刷業在香港逐漸出現萎縮的情況,工廠及勞工急速減少。香港的印刷行業,一共可分為四大階段。

香港印刷業的開端早於五十年代(階段一)。由於在中國內戰時期(1946年),大批內地的印刷技術人員為逃避戰亂而紛紛湧入香港,同時為香港印刷業注入了不少人才及引入了非常優秀的印刷技術。此時期的香港印刷業是以服務本士所需、印刷書籍為主;石版印刷、活版印刷最為出色。印刷企業已創立了五百多家,超過七成是中型企業,從業員工數十人及機器十多台。因本地市場對印刷的需求不繼增加,印刷同業逐漸從外國輸入自動印刷器材及引入其他新技術;平版印刷及彩色印刷在此時期的中期至末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在速度及質量的優勢下,逐漸取代舊有的石版、活版印刷。

到了六、七十年代,也即是香港印刷業進入第二階段,稱為成長期。由於香港擁有優良的海運港口及自由貿易環境,香港許多加工業,例如:玩具、手錶、服裝、電子、塑膠製品等也相應蓬勃發展起來。加上與香港有緊密及良好關係的大陸的轉口貿易產品需要大量包裝印刷品,因此令香港印刷業不只集中於書籍印刷,包裝印刷業也在此時期急速發展起來。同時,由於香港的印刷業擁有優良的印刷技術及專業人才,加上成本低廉,吸引了不少外商紛紛來港投資、設廠。日本知名印刷龍頭—凸版印刷及大日本印刷也相繼來港設廠,為香港印刷業引入更多更新、更先進的機器及技術,將香港印刷業帶往國際市場。以書籍印刷為基礎、開端,吸引了不少國際大出版商,如:朗文、牛津以及《讀者文摘》等多本國際雜誌,樂意在港印書出版,甚至將地區總部設在香港。在這二十年間,是香港印刷業的飛躍期,發展成為國際出版印刷中心之一。六十年代的香港,一共有600多家印刷廠;到了七十年代,已經增加到1,500多家,員工也增加到將近20,000名。香港印刷業已由當初的「服務本土需要」,推展到出口國際發展。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後期為香港印刷業的第三階段,稱為穩步發展期,也同時為產業外移的開端。在此時期的香港印刷業憑著成本價格及優越的印刷技術已成為國際印刷品供應中心,只輸給日本,屈居第二。此時期印刷業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為百分之二十,高於同期16%的GDP增長速度。印刷生產為香港帶來港幣67.52億,增值額為港幣 27.53億,位居香港各主要製造業的增值額第一位 (從1977年的4.2%增長到1994年的11.5%)。但自中國改革開放後,有不少香港的印刷廠家逐漸在內地設廠。加上在九十年代,香港的工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改變,本地租金高昂、勞工不足、工資大增,這些因素都對香港的印刷業帶來極大的衝擊及影響,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及廠商訂立長期投資方案的信心。所以在80至90年代這二十年間,各廠商也紛紛將生產線遷往廣東珠三角。

最後一個階段為新千年,千禧年到現在。在此科技發達的年代,印刷業也要趕上潮流,結合數碼技術及網絡行業,但這些技術已不在香港發展,已遷移北上了。在2002年,雖然香港印刷企業數為4846家,從業人員為41095人,但在這些企業數中有九成已將生產部門遷移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在2003年,香港印刷企業數和從業人員數急劇下降,加上最初在香港設廠的大日本印刷(香港)公司也宣布停業。現在香港的印刷廠或印刷工作只剩下報社及少數外資印刷廠。(香港印刷業商會, 2009;陳暉, 2005)

但實際上,香港的報紙傳媒(報媒)即泛指收費報紙,也受到電子化及免費報紙的衝擊。在這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只要利用網絡就可以即時接收到全世界的消息,收費報紙/報社為爭扎求存,推出免費報紙,吸引廣告商及大眾。但效果未達預期理想,因公信力不足及環保問題,免費報紙也不能為報社開闢一條新出路。例如:爽報在2011年推出免費報紙,但只維持了兩年,在2013年10月就宣布停刊。一些歷史悠久收費報章,如:《新報》、《成報》也在今年相繼宣布停刊,其餘一些有名的報社,如《星島集團》、《南華早報集團》也面臨結業及裁員。某些大報社相繼發展網上新聞,例如《蘋果日報》就在今年2015年將要全面放棄印刷媒體 (報紙),集中拓展數碼媒體、《動新聞》,以迎合普羅大眾的需求及配合科技發展的變遷。(沈孟學, 2015)

綜合以上,踏進千禧年代,在科技發展迅速及全球化的衝擊下,電子化及產業/工廠外移,令香港的印刷業也逐漸息微、萎縮,印刷工作在香港也相繼消失。

參考資料

沈孟學. (2015年7月1日). 真的要跟報紙說再見?據聞《蘋果日報》今年將全面放棄印刷媒體. 擷取自 科技報橘: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7/01/apple-daily-all-online/

香港印刷業商會. (2009年8月). 香港印刷業輝煌六十年. 香港印刷第43期, 頁 20-25.

陳暉. (2005年12月8日). 香港地區印刷產業發展現狀. 擷取自 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http://www.libnet.sh.cn:82/gate/big5/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2478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工作] | 發表留言

[工作] 消失的工作─以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探討電話簿印刷廠

◎ 顏瑞瑩(財政四,2015秋)


近期上映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裡飾演年長實習生的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劇中是個曾在電話簿印刷廠工作四十年的退休老人,而電話簿印刷廠至今已逐漸沒落,學生將以電話簿印刷廠為例,討論該產業面對的困難及轉型方式。

過去家家戶戶必定備有一本電信局(民營化後稱作中華電信)印製的電話簿,內記載政府單位、各區域店家的電話及基本資料,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當民眾因業務需要查詢電話號碼時,必定拿出這本黃色電話簿,從近五百甚至是一千頁的電話簿中,一頁一頁翻找指定單位的電話,但又因單位眾多,印製字體小,且各行緊密,不足以讓年長者辨識清晰,加上若遇單位號碼更改,傳統電話簿的印刷可能來不及更新,民眾將找不到正確的電話號碼,因此當時黃色電話簿並不實用。當新興網路產業日新月異後,民眾需要查詢各單位電話號碼時,幾乎都會選擇上網查詢,只要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不僅可快速得知單位號碼,亦有相關連結,提供更多補充資料供使用者瀏覽,操作方式對年長者而言更為方便使用,傳統電話簿的瀏覽問題亦能被解決,而如今最容易看見黃色電話簿的地方則是政府單位以及賣烤地瓜的攤位,政府單位內附有的公共電話旁邊會置有一本傳統電話簿,但使用的人不多,人人備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翻閱厚重電話簿會顯得麻煩,賣烤地瓜的攤位則是因為傳統電話簿的使用需求少,加上政府單位免費發放,且油墨少,不用擔心紙張油墨會拓印至地瓜表面,當顧客點購烤地瓜時,攤販會撕下幾頁電話簿內頁包裹地瓜,讓紙張具有吸收水蒸氣及包裝功用。

根據上述,電話簿印刷廠面臨的困境是網路時代的衝擊使得傳統電話簿需求大幅下降,當網路平台提供更多更即時的資訊後,紙本資料將顯得厚重不便,民眾的使用習慣亦隨之改變,選擇較為效率的網路搜尋,並結合網路相關連結,找尋其所需資料。電話簿編輯與排版對於印刷廠亦是件差事,在沒有如電腦快速搜尋校稿的功能下,印刷廠必須一頁一頁排版、校稿、更新單位資料及電話,如今電腦科技讓編輯排版更為效率,但卻因傳統電話簿不再為民眾所需,創新科技將無法做出貢獻,使得電話簿印刷廠逐漸沒落。

若電話簿印刷廠嘗試轉型,可選擇將產業加入文創元素,製作創意商品、舉行展覽展示各年代的傳統電話簿及製作工具、改裝印刷廠為復古餐廳等,過去數十年傳統電話簿的功能陪伴多數民眾度過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雖然現在已不再使用,但仍具文化保存價值,顯現過去傳統純樸的民情。另外,就印刷業務而言,可轉為印刷其他類型的書籍或海報,雖然網路電子書籍有漸漸取代紙本書籍的趨勢,但教科書或動漫偶像海報等仍占據消費市場之重要地位,紙本書籍並沒有立即被取代的風險,若將電話簿印刷廠改為一般印刷廠,將仍可獲得一定利潤。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工作] | 發表留言

[工作]大學四年觀察到的新興行業

◎ 王雯娟 ( 2013秋)

為了掌握職場趨勢,人力銀行成立了研究部門。部門徵才,為了考驗你是否擅長掌握資訊、是否瞭解社會趨勢,請以各種方式蒐集資料,說明近年新興行業的類型及發展狀況。

 

以我個人在大學四年中感受到的生活改變,觀察到的新興行業有以下幾種: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社會變遷下的工作, [工作] |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