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 赤皮仔自學團參訪後心得

◎ 蕭宏霖、鄭承庭、陳美岑(社四,2015春)

 

關於學生提問與自學團回答

承庭提問:「剛進來時後觀察到有些男孩子有染髮,有些女孩子似乎有刻意打扮,因此我想問在這個國中階段,是青少年最叛逆的時期,相對於一般體制學校,赤皮仔裡的孩子有沒有出現反抗或者對於身處這特別教育空間有些排斥?又孩子與小學時期結識的朋友互動時,有沒有不適應情況?」

鄭老師答:「為何你們都會認為這些孩子在外會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事實上,這些孩子日後就讀一般體制高中時,有時會獲得更大歡迎,在同儕相處中也極具影響力,適應得非常好。另外孩子們都是非常主動並樂於參與赤皮仔課程,簡單說,是他們自己想進來的。的確有些孩子染髮,想要更突顯己身外表,有些女生會趁下課時間集合一起練習化妝,我覺得這非常好,也是一種另類學習。」

從鄭老師的回答中,我發現赤皮仔能夠成功經營的原因,必與教師們的樂觀心態有一定程度相關。並不是說我個人反對學生在國中這時期染髮或化妝,但我相信社會大眾會對於染髮、化妝的國中生貼上壞學生的標籤,但在赤皮仔裡,不僅是脫離一般教育體制的框架,同時也排除一般世俗的認知及有色眼光,在這裡所有行為能夠超越好壞的界定,一切都是社會化前的學習,沒有處罰,學生得以擁有極大的自主彈性,這很難得可貴。

另外在後續其他學生與鄭老師的問答中,能體會到鄭老師對於赤皮仔的學生有非常正向的態度,幾乎每名學生都是沒有缺點的,或者於對話、書寫方面有缺陷但在其他領域卻是個天才。這符合人本教育的理念,強調每個人不同的發展與價值,每個人都是凡人,也都是超人。
最後,思考鄭老師的反問「為何你們都會認為這些孩子在外會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也許是我們身於一般教育體制,早已被世俗規範緊緊套牢,限制我們的發展與嘗試,卻仍抱持主流優越意識而沾沾自喜,此次參訪真有井底之蛙以蠡測海之感觸。

師資網絡的討論

關於赤皮仔的師資,鄭老師向我們描述她的教師們都有優秀的專長領域。若是一個一般體制的國中班級的專任教師中有兩至三個是赤皮仔教師那樣子的經歷的話,就可以稱作是夢幻組合了。「全部」都有這樣的經歷:大多是留學歸國或是國內優秀院校的碩博生。要想像,體制內學校要能聘用這樣的教師需要耗費多少檯面下的及隱性的成本?比如說我們將中研院的人材置於國中教室上課,而他們下課時間則為了學童們備課。所以因此他們實際上比夢幻還要更夢幻,但不夢幻的部分在於,他們都是真的,他們不是遙不可及的想像,而是真實的存在。

要招募這樣的一群教師,在目前一般體制中是行不通的,它能在自學團中實現,是鄭老師依其有力的社會網絡所形成的。這似乎代表著,要能不在綁手綁腳的現實世界裡玩別人的規則,你不能只是要有錢而已,你還要夠有人脈,更遑論鄭老師提到,一半的學生從前就就讀於實小,哪些背景的人能就讀實小?哪些人又能順利的發現赤皮仔的招生資訊並順利入學?我甚至也能想像到住在教育學家群聚的社區裡,家長自有小孩來會得到什麼樣別人無法獲得的資源及資訊。學生家長有力的經濟資本是我對自學團的第一印象。依靠社會資本入學就讀及尋找師資則是我們的第二印象。

看起來我們是在批判這樣子的自學團是階級複製的培養皿,沒錯,但從正面的角度上來看,我認為這樣的師資對學童的幫助很大。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我們社會整體也應該能有優秀的師資,又如芬蘭教育體制中,中小學教師皆由相當優秀的師範體系人材擔當。而與其仰賴教師們本身的專業領域知識,教師的角色在協助孩童在中小學人格形成的階段中更為重要。

自學團的課程設計

赤皮仔自學團在課程設計上非常的多元,與一般體制的國中課程大相逕庭。每日的學科課程只有半天,而且是由老師決定教材,並不會完全被體制內的學科課程侷限。有趣的是如果學生自己想要學習或做實驗,也能夠很自由的跟老師溝通,並且想辦法完成實驗。例如我們在參訪的過程中,學生就與鄭老師討論上次他們實驗後留下的灰燼應該要如何處理。下午的課程非常多樣化,有雜誌編輯、表演藝術、桌遊設計…等課程,孩子能夠在專業領域上面提前實習,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從培養興趣到結合專業知識,最後幫助孩子與業界合作,使孩子在國高中時期就成為業界的一份子。鄭老師就舉例自學團中有一個孩子因為喜歡藝術設計,因而得到與業界合作的機會。赤皮仔從來不是以升學、第一志願為導向,而是希望學生在課程學習當中親自去探索喜愛的科目、興趣和專長。

除了學科與各樣專業領域課程外,自學團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課」。自學團非常注重學生自動自發進行環境整潔,並且強調學生的生活自理技巧。從早上課程開始之前,自學團的學生就要團隊合作決定中午菜色、進行洗菜動作,到了中午就開始進行料理,並且完成清潔及善後。「生活就是教育」是自學團帶給孩子的重大理念,讓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學習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而且在自理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團隊合作,讓他們在這樣自然的環境下自動與人溝通協調,藉由合作發現自己的優點及學習包容,這是在一般體制內學校難以教導的價值觀。因為體制內學校教導學生的重點在於課業,有些時候甚至為了考試而犧牲打掃時間,長久下來學生的眼裡只有考試和讀書,造成現代很多學生的基本生活常識和技能都不足。縱使他們日後成為知識菁英,但是卻是生活白癡,社交技能上面也可能因為過於注重學業而缺乏社交技巧,無法真正融入整體社會。

但是在參訪過程,旁聽一陣他們上課的情形後,發現上課的情形並非如我想像。例如他們英文課,我發現老師給予的聽力練習速度很快,有許多學生似乎跟不上,練習結束時感覺學生仍然帶著許多疑問,而老師似乎也沒有給予答案的解釋;另一堂似乎是美術課的課堂上,發現學生因為太開心,同學間互相打鬧嘻笑起來。在這樣強調自主學習並且能夠自由發表想法的自學團當中,要如何教導學生在”適當時機”發表,明白發表言論的界線還有如何尊重其他在上課的同學,是我觀察到覺得自學團可以加強的部分。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教育] 職業領域、工作選擇&高中選組、大學選系的性別差異

◎ 陳詠詮(社四,2015春)

深度訪談:簡短訪談四位大學生(男女各兩位),請對方深入說明,對於未來職業領域或工作選擇:

(1) 他/她最在意的兩項最重要影響因素(收入?工作穩定?適合自己個性特質?升遷地位?工作有意義?服務人群?)

(2) 過去選擇高中組別或大學科系時,家人給過他/她什麼樣的建議原則?

同學A(男性)

年齡:22

科系: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

同學A未來想從事統計類相關的工作,目前傾向尋找金融類裡面有關於統計類的工作,主要原因有兩個:

1.適合個人特質:同學A上了大學之後發現自己對於統計有點拿手,進而產生了興趣,所以他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往這個領域發展,期望能把雙主修統計學系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上,而且自己本身也很喜歡從是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很像往金融業裡的風管部,或著是其他能應用統計的部門,如果沒有進金融業的話也會考慮走產業品管領域。

2.收入:收入也是同學A考慮的重點,他期望自己未來的薪資能有12萬元左右,金融業裡面是有可能領到這樣的薪水,因為想繼續住在台北市,而且想維持較高水平的生活水準,還有養家種種打算,薪資成為同學A考慮的第二個重點。

同學A因為成績在高一的時候不佳,所以不想再念物、化給自己太大的負擔,而且高中是以一類為強項所以選念一類組,當初在選組的時候家人並未給任何建議,及使要念一類組家人也沒有因為傳統觀念而反對,可能是因為有一個念一類組的哥哥的關係,而且家裡採放任的教養方式,家人並未表示支持或反對,而且在選擇大學科系時,自己本身主要以選校不選科系做考量,家人也未多裡會他要如何決定,只有哥哥在各個學校分數高低上給他方向,讓他不至於上到分數較低的校系。

同學B(女性)

年齡:21

科系:台北大學進修部財政系三年級

同學B主要希望的求職領域為金融業的業務部門,主要原因有下:

1.收入:收入是王同學非常在意的考量點,他希望待遇最少能四萬,因為生活中不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用到錢,選擇職業上不考量到收入對他來說很困難,金融業的業務部門是可以滿足他這個期望的。

2.個人特質:因為本身自己很喜歡拓展人脈,與人交往,也喜歡給人意見,所以業務這個工作對王同學來說再適合不過了,而且還能學以致用。

當初在選擇類組的時候媽媽是有建議他選擇三類組,因為媽媽有聽親戚說選三類組的話可以走醫療類,不管是醫生、護士、藥師、職能治療師……等等都是比較好而且比較穩定的工作,可是媽媽並沒有強迫她,只是給她個建議,所以王同學還是選擇一類組就讀,因為自己本身理科的成績不好,選大學校系的時候家人主要也是希望選一個以後工作穩定的校系。

同學C(女性)

年齡:20

科系:台北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

同學C主要想往公部門發展,並且結合藝術相關,主要想考藝術行政或著是文化行政,因為:

1.收入:公部門在收入、福利上都相對於外面公司高且穩定。

2.個人特質:自己本身就對藝術很有興趣,常常關心藝文消息,而且對於藝術的展演也很有一套,所以想讓未來的工作能再結合自身特質。

當初在選類組的時候爸爸只有約略轉述朋友說未來護士或老人照護還不錯,但沒有進一步要徐同學選擇此方向,之後也沒有再給其他建議,所以徐同學就選擇一類組,因為本身對於理科沒有興趣而且成績也不好,而在選擇大學校系的時候也沒再給過任何建議。

同學D(男性)

年齡:23

學系: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

同學D以後想回南部開一間充滿藝文氣息的咖啡廳或餐廳,想在餐廳裡面播放藝術電影和音樂,因為南部這一快相較於北部弱勢,所以他想回南部協助這一塊的發展,並且協助南部小農販賣他們的食品,也想藉由該餐廳推動飲食文化,如:慢食、用餐禮儀、在地食材、享受食物等。因為:

1.熱誠、抱負:同學D過去在速食業打工過一段時間,深感台灣的飲食文化很疲乏,雖然有精緻的烹調方式,但在實務的享用上卻很可笑,如:到吃到飽餐廳有種想吃回本的心態,基於自己本身對於料理的熱情,他實在是無法坐視這種文化繼續。傳遞下去,所以他給自己許下這樣的職涯期許,這樣的工作對他來說才有意義

2.適合個性特質:同學D本身就喜歡反抗體制,做出改變,所以這樣的餐廳是能讓他對抗現在的大眾飲食文化,宣揚他自己的理念,而且對於藝文界的興趣,更可以讓他與餐廳結合在一起。

爸媽由於書讀不高,所以對於學校這一快是一概不知,所以從來沒給過同學D任何建議,只是要他好好讀書,在選擇上也完全讓他自由選擇。

結論

在訪問上可以看出,收入是大家選擇該職業很重要的考量,但男同學就是比女同學敢開價,女同學大都開在4萬塊左右(公務員也是這薪水) ,男同學卻敢開到12萬,鄭同學在想法上也是比較大膽,想堅持自己的理想,開餐廳進而去改變飲食文化,這讓我覺得男同學比起女同學更大膽,更敢衝,個性特質也是自己選工作的主要考量,並無特殊差異,或許就是因為該職業有適合自己的特質,所以大家都會想往自己適合的領域去找工作。在類組、校系的選擇上,父母大都是給自己孩子一點自己的想法,而不會進一步去要求小孩,甚至有些父母直接不給,像是兩位男性受訪者的家屬都沒有給小孩建議,而女性受訪者的家屬事都會分享一些走護士,或其他醫療類還不錯的想法,但未明確要求他們,但也能看到,女性家屬有受到傳統女性走護士不錯,收入要穩定的影響。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與性別 | 發表留言

[教育] 不同階級學生的家庭與學習生活

◎ 陳詠詮(社四,2015春)

作業目的:透過深度訪談兩位分屬不同階級的國中生,觀察他們在學校時間之外的日常家庭生活與學習生活(尤指每日/週生活規律及經常從事的活動),比較其間的差異,以對於不同階級的教育風格有所了解。


第一位受訪者──吳同學(國三)

家庭階級:中產階級以上

吳同學家住北大特區,跟爸媽一起生活,有一個讀私校住宿的哥哥,吳同學的爸媽從事室內設計,為雙薪家庭,家庭經濟資源頗豐,爸媽的工時較長,回到家之後常常是九點多以後的事,爸媽對吳同學的管教態度是偏向開明的方式,很願意跟小孩溝通,也說他們就像朋友一樣,吳同學在學校的功課表現算是中下階段的,可是爸媽並不在乎,認為只要能畢業就好,有個一技之長比較重要,爸媽非常支持他全力走繪畫的道路,因為爸媽本身也是學美術出身的。

吳同學的爸媽很早就察覺到他在繪畫上的天份和興趣,從國小開始就依小孩的要求讓他學習繪畫一直到現在,吳同學每個星期有四天在學繪畫,分別是三、四、五的下午四點半到六點半,還有禮拜六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而且在學校的禮拜四他還會去參加學校的繪畫技藝班,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這是學校的一種分流課程。每天固定四點放學,一、二、四的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半還有請家教到家裡來,一方面是希望能在功課上讓吳同學跟上進度,另一方面也希望有人能陪吳同學說說話、吃吃飯,假日的部分,每個周六上完畫畫課都會固定回奶奶家,一直到晚上才回來,其他空出來的時間吳同學會拿來把功課寫完,之後會用畫畫、玩手機、玩電腦把空出來的時間填滿,並不太會去主動閱讀學校的課程內容,然後每天很規律的十點半上床睡覺。

問起吳媽媽,會不會很在意吳同學的畫畫成績,吳媽媽說吳同學在畫畫部分很主動完全不需要擔心,也滿常跟他討論畫畫上的事情,吳同學在繪畫部分獲得全國展第二的成績,並要接受朱市長的頒獎,現在在等復興美工放榜。

第二位受訪者──劉同學(國二)

家庭階級:勞工階級

劉同學家裡在新莊地區賃屋,跟爸、媽、爺爺、一年級的妹妹同住,爸爸跟爺爺都是電梯安裝人員,常常要工作到很晚才會回家,回到家已經是九點多左右,媽媽在私人幼教機構工作,回到家大都八點多左右,劉同學的成績都不及格,家人會詢問成績,但是都習以為常,不會特別指責他。

劉同學在國一的時候因為爸媽工作忙碌,無法管理劉同學,劉同學常常一放學就亂跑,媽媽回家之後常常會找不到他,後來媽媽就把劉同學送到補習班,讓他待在補習班不會亂跑,劉同學每天四點放學之後就會去亂晃,像是去買些東西,或著是去打個撞球,然後在媽媽指定的時間到補習班,在補習班裡面劉同學不需要做功課,因為他功課會在學校寫完,他在補習班只要在那裏跟其他小朋友玩,老師不會管他功課,因為他媽媽對他的要求就是去補習班吃飯,然後待在那裏不要亂跑,那間補習班的老師也很隨性的配合劉媽媽的要求,只負責盯他幾點到補習班,劉同學會在八九點左右,他想回家的時間回家,回到家之後他會去溜他家的黃金獵犬,溜狗的時間不定,約莫半小時到一小時,平日一、二、五的六點半到九點半要再補習班補理化跟數學,補完習回到家也是去溜狗,其他的時間他會滑手機、看漫畫、看電視來填滿,周六的時候劉同學睡起來之後還是會看電視、漫畫、滑手機、到了下午兩三點他會出去亂晃一直晃到晚上,他出去的時候主要就是滑蛇板、打撞球、打球、不然就是亂晃,在家的時候並不會看學校的上課內容,劉同學以後想進高職讀汽修科,因為他對汽修科有一股衝動。

結論:

兩位同學的家裡並不會用高壓的方式管教他們,也都是滿放任的讓他們去發展,但是在放任的部分卻也滿符合藍佩嘉(2014)提出的觀點,上層階級是有規劃的自然成長,例如吳同學小時後就滿長接觸繪畫方面的資訊,這也是因為父母本身的文化資本經意或不經意的流露給小孩子,所造成的影響,父母也有資本能全力打造一個讓吳同學往繪畫好好發展的道路,幫他一步一步規劃好他要走的路,而劉同學也符合父母資本總合低的會採用順其自然造話的方式管教他,只要求他乖乖的,不要亂跑,但是還是沒辦法完全管控到他,最後也發現,不論是上層階級或下層階級,只要是父母工時過長都會有照顧責任外包的現象。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與階級 | 發表留言

[教育] 基於《親子天下》的課程規劃

◎ 陳怡(中國交換生社二,2015春)

《親子天下》中有關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理念值得參考。他所傳達的“想辦法不斷誘發和維持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思考”對於學生不斷學習新事物增強思考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學生發展的關鍵基本能力。

老師可以按照“學思達教學法的整個完整流程:學生自學→思考問題→組內討論→上臺表達→老師補充”來安排上課模式。偏鄉孩童在教學資源比較少,不太能接觸到外面世界的資訊,有可能會呈現內向閉塞的狀態。而在學思達教學過程中,每四五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將自己的思考內容做分享和交流,勇敢地展示出來,既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也接收到不一樣的想法,擴展自己的思路。

此外,老師可以增加閱讀分享課,《親子天下》中對於讀書有很多的推薦。當偏鄉孩童沒有機會走到外面的世界親身感受時,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書籍也比較緊缺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開設生活分享課,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成冊,用文字和圖畫來傳達。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也鼓勵了孩子用這樣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所處的世界。老師可以帶學生出去采風,和當地的人交流,在別人的口中獲得對這個地方的新認識。這能夠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也能鍛煉學生與人交往和自己去尋找資源不斷學習的能力。

再者,老師可以輔導學生自己開設社團,包括興趣類、學術類等等。偏鄉孩子大多是隔代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欠缺,和家人的溝通很有可能出現代溝等問題。通過和同齡人一起組社團做喜歡的事,有利於孩童更早瞭解兩性關係、團隊合作,培養EQ和決斷力,並且在嘗試的過程中學會既享受成功又接受失敗。

另外,基於孩子父母大多不在身邊的現實,老師需要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尤其在青春期比較叛逆的時候,老師如何引導孩子安穩度過並助力性格的塑造顯得特別重要。老師在這裏要填補父母的角色,和他們說心裏話,找到問題的核心,給予他們關懷,讓他們感受到愛與被愛。

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偏鄉孩童和城市中孩子的現實距離。

在英語教學中,《親子天下》中提及的有關“通過感受異文化”來加強語言的學習就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做。語言的學習確實需要良好的環境,但是因為師資的有限,英語資源比如英文節目、英文電影、英文報刊等不足,這一點難以做到。

在利用網路資源拓寬教學資源方面,學校也沒有足夠資源。

而在《親子天下》中宣導的一些新型教學模式,比如沒有老師課表的“瑟穀學校”,對於孩子的自由給予尊重。但是偏鄉的孩童因為家庭教育並沒有十分充足,尤其在性格塑造和獲取知識的關鍵時期,仍然需要老師的引導。

參考資料:

1、《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79-%E3%80%90%E8%AE%80%E6%9B%B8%E3%80%91%E3%80%8A%E5%AD%B8%E6%80%9D%E9%81%94%EF%BC%9A%E5%BC%B5%E8%BC%9D%E8%AA%A0%E7%9A%84%E7%BF%BB%E8%BD%89%E5%AF%A6%E8%B8%90%E3%80%8B/?page=2

2、《徐海鴻 社團活動,培養EQ與決斷力》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9313-%E5%BE%90%E6%B5%B7%E9%B4%BB%E3%80%80%E7%A4%BE%E5%9C%98%E6%B4%BB%E5%8B%95%EF%BC%8C%E5%9F%B9%E9%A4%8AEQ%E8%88%87%E6%B1%BA%E6%96%B7%E5%8A%9B/

3、《新竹教育論壇 美國創客推手:5件事讓孩子動手做》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77-%E6%96%B0%E7%AB%B9%E6%95%99%E8%82%B2%E8%AB%96%E5%A3%87++%E7%BE%8E%E5%9C%8B%E5%89%B5%E5%AE%A2%E6%8E%A8%E6%89%8B%EF%BC%9A5%E4%BB%B6%E4%BA%8B%E8%AE%93%E5%AD%A9%E5%AD%90%E5%8B%95%E6%89%8B%E5%81%9A/

4、《中文雙語學校:想學好語言,先學文化》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13-%E4%B8%AD%E6%96%87%E9%9B%99%E8%AA%9E%E5%AD%B8%E6%A0%A1%EF%BC%9A%E6%83%B3%E5%AD%B8%E5%A5%BD%E8%AA%9E%E8%A8%80%EF%BC%8C%E5%85%88%E5%AD%B8%E6%96%87%E5%8C%96/

《不一樣的學校:沒有老師課表的“瑟穀學校”》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62-%E4%B8%8D%E4%B8%80%E6%A8%A3%E7%9A%84%E5%AD%B8%E6%A0%A1%EF%BC%9A%E6%B2%92%E6%9C%89%E8%80%81%E5%B8%AB%E8%88%87%E8%AA%B2%E8%A1%A8%E7%9A%84%E3%80%8C%E7%91%9F%E8%B0%B7%E5%AD%B8%E6%A0%A1%E3%80%8D/

Categories: 課程, [教育] | 發表留言

[教育] 南韓補習文化的背後:追求名校的渴望

◎ 莊詠晴(2015春)

補習蔚為風潮,全民瘋補習

2011年,南韓政府頒發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宵禁」,要求學生不可在10點後補習,地方主管機關官員會在10點後到補習班密集地區巡查,違者將對補習班開罰。以上的現象或許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在南韓的真實情況,補習對於南韓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幾乎等同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近公布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的測驗成績,南韓學生成績近年來都名列前茅,令其他國家相當欽羨,殊不知這是學生苦讀及家長付出龐大的教育費用而得到的成果,成果雖然美好但也衍生很多社會問題包含學生不快樂、自殺率高,以及家長有龐大的經濟壓力提供小孩補習經費。

補習花費的研究調查

社會學家Soojeong Lee 和Roger C. Shouse發表一篇文章探討南韓學生競逐名校的導向如何影響其補習費用,這一項研究發現了一些不同我們想像的結果。

此項研究樣本來自Korean Education & Employment Panel (KEEP)在2004年對於南韓國中三年級、一般高中及職業學校一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包含家庭社經背景、居住地區、學生能力、就讀學校品質等如何影響家長在補習的花費,綜合以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T09莊詠晴_圖1

圖1:學生對名校渴望程度、家庭年收入、補習費用影響關係圖

T09莊詠晴_圖2

圖2;學生對名校渴望程度、家長教育程度對補習費用影響關係圖

“對名校渴望程度”才是影響補習費用的關鍵

圖1將學生依照家庭年收入分成高中低三類,比較學生在不同對名校渴望程度下對家長補習費用影響;圖2則將家長教育程度分成5類(從沒有受教育到博士學位)比較學生在不同對名校渴望程度下對家長補習費用影響。此分析發現影響補習花費最關鍵的因素是學生對名校的渴望程度,一般而言猜測高收入、高教育程度家長在補習花費會最高,但實證研究發現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家庭在小孩對名校渴望程度高時會投入大筆的費用在補習花費上。

T09莊詠晴_圖3

圖3:學校品質、學生程度在不同對名校渴望程度下對補習花費影響關係圖

由圖3可發現無論是在高品質的學校,還是在低品質的學校,低程度的學生在擁有高度對名校渴望時,他們的家長在補習花費上遠超過其他類型的學生。

結論:長遠的教育改革,才能有效降低補習花費

以上研究顯示低收入、低品質學校的學生對於進入聲望好的大學的渴望,藉由進入名校能使自己有更好的機會往上爬。南韓政府想要在短期內改善補習花費過高的社會問題是不可能的,學者建議應該要採取緩慢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增加公立學校的教育功能),才能慢慢地在未來見效,像是改善公立學校品質、提供英文線上學習平台等,不但減輕家庭對補習花費的負擔,也合乎對社會公平的期望。

資料來源:

〝The Impact of Prestige Orientation on Shadow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by Soojeong Lee and Roger C. Shouse,2011,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4(3) 212–224

Categories: 補習, [教育], 升學主義, 教育與國家 | 發表留言

[教育] 多元入學VS. 聯考時代:自由與升學主義大車拚?

@鄭子琳

受訪者:永平高中 張嘉惠老師

 

Q1:在聯考時代和多元入學時期,教學生活的情形為何?有何不同?(如學生學習情形、教學情況等)

以前在聯考的時代,似乎比較單純,唯一的目標就是考試,把成績拉高,雖然壓力很大,但目標也比較明確、一致,可是一決勝負的壓抑性實在太大了,學生的決定權很少,不擅長考試的學生來讀高中,在追求考上大學的氛圍下學習,擅長考試的同學也不見得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後來的多元入學,很多時候學生面臨選擇申請或指考的抉擇,由於選擇多,因此困難也多,這並不是倒退路,也是選擇多的好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學生有機會決定自己想要的,但是高中生這階段其實性向還未定,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提供諮詢,尤其申請的校系很少很重要,必須斤斤計較,很大一部份也受限於成績。

另外,我覺得班上到最後形成「申請」、「考試」兩派,已經有學校念的同學心很難定下來,決定考試的同學也必須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最後的階段,上課已經不像是在學習了,就是不斷的在在考試上追求分數,選擇申請的同學,則不外乎就是做好備審資料,不斷練習面試時的應對。

學生活動方面,基本上從高一到高三一直還是升學為主,但高一高二時有同學很認真的參與社團活動、到高三他們也有收心,雖然可能本來就不是擅長考試的學生,也無法評估之前比較不認真,對他們最後的考試結果有沒有影響,但他們普遍都有豐富的高中生活回憶。老師的教學從一、二年級的基本教學,到最後的不斷複習,訓練,學習的最後階段,就是不斷地在考試上複習與練習,當然,學校也會規畫一些模擬面試的演練。

 

Q2:那您覺得在教學內容與品質上的變化為何?

我覺得準備考試的方面上在聯考與多元入學上沒有根本性的差異,教學還是以考試內容為主,品質的話,就我而言,會想辦法在上課時融入一些比較生活化的東西,盡量提升學生的興趣,但還是沒有脫離考試。

 

Q3:請問就您的觀察,社經背景或城鄉差距的優劣對於學生的影響為何?

我大部分只能就班上的情況來看,在聯考時代,很多成績好的同學社經地位也是不錯的,不太擔心他們的出路,而比較弱勢的學生,需要透過更多的努力來彌彌先天不足的資源,這點和多元入學是差不多的,可能是新北市學校的關係吧,同學沒有很明顯的社經背景差異,城鄉差距應該還是要從不同的學校觀察之。

 

Q4:對於未來教育的變革有何方向性或具體面向的看法?

希望學生能夠真的學到東西,不是知識而更像是能力,具體的做法在教學面上努力提升綜合能力的訓練培養,減少形式化的考試,至於在考試的制度設計公平性上,我覺得考試的存在就不是一件公平的事,至於如何降低不公平,可能要真的針對弱勢來擬對策,不然齊頭式的平等不夠,可是制度也很難設計完美,所以也許在教學面上,更開放多元來弭平差異吧。

Categories: 考試, [教育], 升學主義,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教育] 教育現況的問題討論

@莊詠晴(2015春)

▲採訪對象:OO高中董老師

訪談內容:

 

Q1.一方面想請您分享一下個人的受教育經驗(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另一方面想想請您評論目前中學教育品質?從過去到現在什麼改變?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改革 | 發表留言

[教育] 課程教案設計—歷史

@張立祥(2015春)  

作業目的:藉由反省黃武雄所提出的「套裝知識」概念,來重新思考教學活動與課程設計的其他可能性,同時透過創意課程設計來改善教育品質。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初衷 | 發表留言

[家庭] 課程教案設計—人口變遷

@ 陳怡(2015春)

  • “經驗知識”:

小學語文老師曾佈置課前作業,要我們每個人回家詢問自己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和比我們大十歲左右的哥哥姐姐三種輩分的人(也可以不是親戚),他們的學歷高低。第二天上課老師把我們分成小組互相交流自己詢問到的結果,然後老師讓每個小組分別回答並在黑板上記錄,最後通過問一些“你們有什麼發現?”“為什麼會這樣?”之類的問題,讓我們思考討論,從而深刻了解不同時代人們學歷的改變。

整個過程大家都非常活躍,是我們一點點自己討論總結出來結論,而且因為是自己收集的資料,非常信服,印象深刻。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初衷 | 發表留言

[教育]《東大特訓班》觀後感二

@蕭宏霖(2015春)

        (a) 國文老師芥山龍三郎於第七卷在和高原老師的爭辯中談到他認為考試為主的升學主義對於傷害一個人對於選擇自己的興趣及未來是無稽之談。他提到,一直以來以自己興趣發展的人如體育選手等等,他們最後也僅有少數人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而那是因為他們不管遇到什麼磨練都會堅持下去的原故。他認為這是個人骨氣的問題,升學考試就是在磨練,是要在逆境及在孤單的道路中帶有骨氣的堅持下去。

另外,在卷二中,第一個出現的數學老師柳老師的著名斯巴達教育曾經讓兩個高三生吃盡苦頭。原因在於,他的訓練方式總是在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100題的數學題,而且必須要全部答對。這對於剛開始程度不甚佳的兩人來說非常嚴苛,而導師櫻木則和他們說明:「比起京都大學那高格調的學院派,東京大學要的是有高度事務處理能力的人!」。他另外拿出了京都大學及東京大學的考古題來做舉證,並分析說,東京大學的考試出題上,便是要求考生在繁雜的題目中快速且有效的解出答案。 繼續閱讀

Categories: [教育], 教育擴張 |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